石油工程监督是保障油气开发安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作为连接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的核心纽带,石油工程监督不仅关乎项目进度与经济效益,更直接影响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如何提升监督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前瞻性,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本版聚焦石油工程监督的关键领域,展示相关企业的具体实践,敬请关注。
位于涪陵页岩气田白涛区块的焦页77-5/6HF井组,是江汉油田2024年的“示范井”工程。“过去,白涛区块钻井周期最好成绩是52天,而两口‘示范井’钻井周期分别为32.31天、39.23天,较设计节约21.69天、13.27天,创造了16项施工纪录。”回忆起施工历程,江汉油田高级专家周涛满是自豪。
“示范井”里做示范,除了工程技术迭代升级,监督工作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示范井”不仅充分贯彻了集团公司提出的“以甲方为主导,以监督为核心”方针,而且是监督工作融入“大上游”一体化协同的生动写照。
围绕“大上游”一体化协同,江汉油田石油工程监督从组织构架、管理模式到业务重心,都在悄然发生变化。
2024年5月,江汉油田远程监督业务阵地前移,从千里之外的武汉搬迁至涪陵。地理位置的变化,带给技术监督中心生产安全部主任梁涛最直接的感受是与产建各方的线下交流工作明显增多了,“包括每天上午的复杂故障分析会,也是由我们牵头,组织油田一体化工作组、工程建设等单位共同研讨”。
位于李渡基地4楼的技术监督中心涪陵集中办公区,每天的晨会,各类气田产建最新信息在这里汇聚,各种思路观点交流碰撞之后,形成一道道新指令,分发下去。
“每一个施工现场、每一道作业工序,上级决策和规章制度能否有效落实落地,监督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谈及职能定位,该中心负责人表示,石油工程监督既是前期方案设计的参与者,又在具体承接、监督执行上扮演重要角色。
一体化理念下,监督一体化模式迈出第一步。一体化之前,江汉油田、工程公司及经纬公司在涪陵地区共有8个监督管理部门,每家施工单位都有自己的监督队伍。搬家之后,该中心整合“大上游”监督力量,成立现场督查、远程监督和驻井监督一体化团队,建立一体化联动运行机制,打破监督中心、一体化专家组和现场的信息壁垒。
重构监督组织运行模式,对过去在钻井队工作了10多年的远程监督丁锐来说,是又一次与曾经的小伙伴并肩作战。他觉得,优势互补是监督力量整合之后最显著的变化,“HSE监督熟悉安全操作规程,我们熟悉信息化平台应用知识,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收获很大”。
一体化督查新模式,同样受到基层热捧。每口井的钻井施工涉及3个开次的开工验收。过去甲乙方的督查组分别组织验收,意味着钻井队要准备6次迎检。现在一体化督查组整合双方资源,开展联合验收、巡井督查,为基层减负的同时提高了生产运行效率,受到了钻井队的好评。
一体化协同,难在一体。从队伍整合到磨合、融合,让“不在一个锅里吃饭”的各方思想同向、目标同向,绝非易事。
“毕竟管理模式不同,所以思想观念不同。”该中心负责人坦言。他们围绕“一体化怎么干、监督怎么办”开展全员大讨论,引导大家切实转变观念,同时发挥党员骨干示范带动作用,专家全程跟踪指导重点工程,建立一体化信息沟通机制3项,重构技术监督制度11项、流程24个,为监督一体化顺畅运行打下了坚实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监督一体化搭建了一个彼此换位思考、相互理解的平台。“工程单位参与监督工作后,思想观念发生很大变化,彼此信任感明显增强了。”梁涛说,他们把工程单位技术部门也纳入一体化运行机制,破解“县官不如现管”的问题,推动各项决策落实落地。
“焦页2-Z6HF井正在进行第15段压裂施工,压力80兆帕,加上4支队伍交bwin必赢(中国)在线登录入口叉作业,安全风险极高。”承担施工任务的江汉油田井下测试公司西南工区副经理金学诗用“压力山大”形容当下的心情。
安全工作始终是石油工程建设的头等大事。“关键在人,重点在现场。”与监督工作打了多年交道的周涛说,“如何把决策贯彻落实到每一个施工现场、每一道作业工序,坚决执行不打折扣,就是监督的职责所在。”
在作业现场,该中心石油工程监督三部员工王锐带领一体化督查组认真检查每一个施工点,与现场监督交流管控重点。“监督好才能保证落实好。”他说,施工现场存在盲区、死角,远程监督无法替代现场监督,但远程监督24小时不间断的优势又是现场监督的有效补充。一体化督查正是通过各专业优势互补,形成整体监督合力。
构建监督一体化新模式,新的问题随之出现:各单位的管理模式、监督标准、工作要求都不一致,“怎么管”成为矛盾焦点。
江汉油田技术监督中心组织专业人员将石油工程相关标准、油田和中心相关规定进行分类整理,建立标准库,制定钻井、试气等现场检查及钻井各开次、试气压裂一体化验收细则,形成了检查、验收、考核等七大类标准,指导性强、易操作,确保“谁来了都这样干”。
监督力量整合后,如何强化现场执行力?该中心健全完善相关工作流程、质量评价制度及其他验证机制,着力做好监督的“再监督”,提升岗位责任心和履职能力。他们结合钻井“7+1”重点作业环节,建立了旁站项目预报机制,现场监督每天对次日旁站项目进行预报,专业部门每天安排专人进行视频回放抽查,验证现场监督履职情况;远程监督方面,探索推行监督工作积分制度,每天梳理远程监督发现的各类问题,进行阶梯式量化积分,对不能满足工作要求的人员进行清退,实现了人员“能进能退、能上能下”。
“过去大家觉得只要提报问题就行,数量越多越好,现在更加注重问题的有效性,避免错判误判。”丁锐说,“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迈进,对监督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了。”
标准越来越高,管理越来越严,违章现象为何仍有发生?这成为甲乙双方共同思考的问题。
“石油工程行业人员流动性强,培养一名成熟操作人员不易,罚款、待岗甚至下岗只是一种管理手段,并不是最终目的。”该中心石油工程监督一部主任于泮龙说。一体化协同让监督工作从乙方的视角出发,在做好现场管理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帮扶措施,明确提出了基层检查“三不提”要求,即没有标准依据的不提、吹毛求疵的不提、无法帮助现场整改的不提。
通过不断努力,施工单位逐渐改变了监督工作“找碴、罚款”的刻板印象,态度从反感抵触到热烈欢迎,更好地促进了现场管理水平提升。
远程监控室内,来自经纬公司的技术人员正在对“经纬智汇”钻井优化系统进行应用推广试验。
“我们作为牵头单位,与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经纬公司组建了24个人的科学钻井支撑团队,一体化推进钻井优化系统研发应用。”该中心石油工程监督二部主任程红萍说,“示范井工程焦页77-5/6HF井组大获成功,‘经纬智汇’钻井优化系统同样功不可没。”
“钻井施工为何要频繁优化?归根结底,是对地下情况认识不清、技术工艺不配套,很多时候只能凭经验办事。这就好比中国人炒菜,火候、调料全凭个人把控。”程红萍介绍。2024年以来,江汉油田加快推进钻井施工智能化建设,把个人经验转化为科学决策,从参数设置到钻具选型,结合地质特征,为优快钻进提供最佳的“组合套餐”。目前,经纬公司开发的系统已应用15口井,井段平均提速32.3%、节约周期12.5%。
“油公司模式的核心是‘管理+技术’,有技术才能当好监督。”该中心负责人说,石油工程监督作为油田质量、安全、环保卫士,必须牢固树立“监督也能创效”理念,在保证安全环保不出事的前提下,强化源头参与,把施工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追求“不出事”向全面“干好活”延展,做强专业技术支撑。
苦练内功、以“技”制胜,石油工程监督业务重构跑出了“加速度”。“2021年引进的石油工程监督平台,当时只有钻井模块,近年来,我们与信息中心一起开展压裂试气模块开发应用,多参数预警让施工单位少走弯路、提高生产效率。”该中心石油工程监督三部主任李孟阳说,“一体化模式下,要改变乙方对监督‘查违章’的单一印象,唯有不断增加技术含量。”
“目前钻井液主要是水基和油基,我们刚刚与工程院合作,共同立项‘卤水钻井液应用研究’,同时与四川大学合作,计划引进‘五保取芯’技术。”该中心负责人坦言,如今石油工程监督的业务范围越来越广了。
“管得宽”的背后,“干得好”才是硬道理。以一体化理念为指引,石油工程监督重构之路越走越宽广。
近日,在和兴1井施工过程中,西南油气石油工程监督中心采取“远程监督+巡井监督+重点工序及风险探井驻井监督”模式,针对固井技术难题提出作业建议,助力该井四开全管柱固井创集团公司4项纪录。这是该中心通过创新管理模式提升工程监督质效的生动例证。
2024年以来,石油工程监督中心作为“油气卫士”,为西南油气全面建成“百亿气田”把住质量关、绷紧安全弦、守牢环保线,截至目前已完成下套管通井、固井、复杂故障处置等钻完井重点项目1042个,监督到位率100%、钻完井故障率0.96%,为安全平稳生产保驾护航。
为给工程监督提供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该中心严格对照公司《HSE管理体系手册》,率先编制《HSE管理体系操作手册》,按照四大业务板块进行梳理分类,对119项文件表单逐一建立模板、增加说明,将HSE职责精准压实到具体业务部门。
“经过一年的运行,我们的操作手册进一步促进了主责主业与HSE管理体系的深度契合,监督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在2024年HSE管理体系审核中,不符合项较2023年减少了15.7%、较2022年减少了58.9%。”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除了向上兼容,监督中心还向下延伸完善业务细则。他们适时修订《监督手册》,针对监督范围及原则、职业道德准则等6项通用监督管理,以及钻井监督、录井监督等bwin必赢(中国)在线登录入口11项专业监督管理,形成共计761项控制点、159类监督检查记录表。 同时,他们还深入聚焦重点业务类型,编制了《下套管、固井施工监督作业指南》《钻井关键工具检维修监督作业指南》等,合力发挥“1+1>2”的制度作用,指导一线高效优质实施各个作业工序。
为进一步提升监督效能,监督中心还在“现场监督+远程监督”模式基础上,推出了“主管监督负责制”。各基层单位优选监督技术强、管理水平高的业务骨干,针对新桥1、和兴1等1字号井,以及永页37-1HF、丰谷119等高风险井,实行“分管所领导+主管监督+现场监督”三级管控机制,以“驻井+巡井+远程”的方式对重点工序、关键作业、重要层位开展全覆盖监督检查,让监督的触角延伸到各层级。
在监督中心远程监督室,高清监控屏正播放着钻井、压裂等施工现场的实时画面,10余名专业监督人员全神贯注地监控现场与远程传回的数据。
“近年来,我们积极引进并应用远程监督信息化技术,成功整合了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及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监督中心经理杨镰菠介绍,“这一举措帮助我们对工程现场产生的海量数据持续监测和深入分析,为决策提供准确可靠依据。”
目前,远程监督室已实现对西南油气所有钻完井施工现场的全面监控。智能报警软件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违章行为,便会迅速识别并发出预警,确保紧急情况下立即响应,有效避免安全事故。“智能技术的不断突破使工程监督不再受限于地理空间,‘千里眼’可跨越千山万水,有效保障现场平稳受控。”远程监督所副所长何峻宇说。
不仅如此,远程监督系统的应用还实现了监督业务流程的线上运行。监督人员只需使用手机就能在线发布工作指令、查看现场施工情况,并与建设方、监督方及施工方实现协同联动。
“以往进行工程监督时,我们要携带大量的纸质文件和记录本,工作量大且容易出错。”远程监督所所长邵洪伟说,“现在有了监督平台,一部防爆手机就能轻松完成所有工作,大幅提高了办公效率。”
近日,西南油气部署在川西坳陷的“深地工程”风险探井、1字号重点井——新桥1井,在下通井钻具划眼至井深7703米时,突然出现异常情况。监督中心技术专家带领团队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导,经过20多个小时的聚力攻坚,该井终于成功解卡,异常顺利解除。
这样的情况在工程监督一线并不少见。当现场出现急难险重情况时,监督中心充分发挥一体化优势,立即派出专家团队为现场监督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技术支撑。
除了打通施工“梗阻点”,该中心还将专业技术的指导贯穿整个施工全链条:施工前,开展技术分析,形成建议清单,指导下一步施工;施工中强化跟踪,现场带班,指导抓好关键控制点;施工后进行再评估,总结新技术、新工艺,提炼好做法、提出新建议,并形成指南指导今后工作。
随着西南油气在四川盆地天然气版图不断扩大,新进工区施工队伍数量也在不断增加,面对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监督中心将新进工区施工队伍作为技术帮扶的重点对象,开展“一对一”帮扶、“点对点”答疑、“面对面”教学,并对问题较多的施工单位开展问题“回头看”,确保安全环保管理取得实效。
答:随着胜利油田持续加大深层、超深层、非常规等领域勘探开发力度,地质情况越来越复杂,工程施工风险也越来越高。我们作为油田石油工程质量安全环保监督管理责任主体,扎实做好风险识别管控、减量降级工作,构建了质量管控、双重预防、标准执行三大管理体系,建立涵盖物探、钻井、试油等6个专业的96个监督工作表单,制定涉及798个项点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制修订60余项石油工程企业标准,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控网络。
我们发挥专业监督优势,在设计阶段,识别潜在风险,优化方案措施,从源头降低工程风险;在施工阶段,实施重点驻井、精准巡查、远程协同三级管控,对重点工程项目、高风险施工环节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升阶行动,实现风险可控、能控、在控。同时,开展典型问题溯源分析,堵塞技术、管理漏洞,升级管控措施,切实把风险规避在隐患形成之前,把隐患消除在工程故障前面。
答:监督业务涵盖物化探、钻井、地质、测井、试油、作业等石油工程全链条。在石油工程监督过程中,我们坚持目标同向、同题共答,从为建设方投资效益最大化、施工方工程施工最优化出发,充分发挥自身业务优势和丰富的现场施工管理经验,积极参加设计评审、重点井施工方案把关、复杂疑难井措施讨论,从源头上强质量、降成本、提效益。
同时,聚焦制约石油工程“四提一降”的现场疑难问题,我们建立一体化专班团队,把关注点从一口井、一个项目上升到一个区块、一个油田,发挥专业集成优势,从技术、管理等多维度发力,解决施工复杂,提高运行时效,提升工程质量,降低成本。例如,针对页岩油合成基钻井液成本控制难题,我们实施合成基钻井液精细管控,单井用量从超设计40%到节约33%,成本大幅下降。
另外,我们积极培育石油工程监督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型监督向信息化、数字化监督转变,研发应用科学钻井系统、压裂液实时混配、下套管全过程智能管控等数智化监督管控技术,全面提升石油工程监督质量、管控效率,为油田增储上产保驾护航。